1935年10月7日,黎明的曙光刚刚在天际泛起,红军集合的军号声便划破了寂静,响彻云霄。
大多数战士已经早早收拾好行装,准备出发。
前一晚,他们刚刚突破了长征路上最后一座天险——六盘山,胜利的曙光在眼前隐约可见。
然而,军号已经吹响两遍,但驻扎在耿湾镇外的300名战士,却迟迟未能集合。
带队的首长心生疑虑,命令通讯员去查看情况。当通讯员赶到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目瞪口呆——300多名战士横躺在地上,竟然已经没有了呼吸!
这一事件迅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主席震怒不已。这些都是在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的革命火种,怎么会突然全部牺牲?
毛主席立即下令开展严密调查,务必查出真凶。然而,虽然调查一时没有结果,红军主力却急需向陕北进发,案件成为悬而未决的谜团。
展开剩余89%直到54年后,情况才有了转机。
1934年9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发布了第五次围剿红军的命令,名为“铁桶计划”。该计划旨在调动百万飞机、大炮,从四面合围的角度一举消灭中央红军。
然而,参加会议的国民党高官莫雄,早已被我党策反。听到这个计划后,他心中震惊,毫不犹豫地将这一重要情报泄露了出去。
接到密信后的中央红军,连夜开会讨论,最终决定提前启动战略大转移,拉开了艰苦的长征序幕。
然而,长征伊始,李德和博古的冒险主义路线让红军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特别是在湘江一战后,红军的兵力从最初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损失惨重,形势岌岌可危!
当时,革命的存亡岌岌可危。
处于逆境中的毛主席主动联系了中央的两位重要领导人——张闻天与王稼祥,三人经过商讨后重新确定了部队的行进方向,决定放弃与湘江和贺龙会合,而转战敌人力量较弱的贵州。
这一决定得到了周恩来与朱德的支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后,毛主席确立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方针,决定通过少胜多的策略,结合运动战的优势,边打边转,最终将红军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毛主席的正确指挥使红军成功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一路过大草地,成功北上。
1935年10月初,中央红军终于到达宁夏西吉,向六盘山发起进军。
六盘山位于中国西北,是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山脉,最高峰米缸山海拔达2942米。
因山路险峻,需要通过六重盘道才能抵达山顶,因此得名“六盘山”。
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国民党早已预料到,红军必经六盘山与陕北红军会合,因此早早派遣了毛炳文的两个师和东北军何柱国的骑兵部队进行拦截。
10月7日,毛主席、张闻天和王稼祥率领的红军队伍成功抵达六盘山,迅速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最终红军成功突破,翻越了六盘山。
这座山是长征途中最后的天险,翻过六盘山,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经过激战后,毛主席兴奋地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一词激荡人心,成为千古名句。
然而,次日,毛主席得到了一则让他由喜转悲的消息!
翻越六盘山后的红军已经疲惫不堪,急需补给。毛主席命令部队停下休息一夜,次日再出发。
因轻装上阵,战士们并未携带足够的水和干粮,急需水源补充体力。
当时,红军有着严格的纪律要求,不允许惊扰百姓,更不允许拿取民众的一针一线。
因此,300多名战士前往附近的耿湾镇,并在镇外扎营。
镇上的居民第一次看到这些身着灰色军装的士兵,十分害怕,纷纷将门窗紧闭,生怕他们是土匪。
红军战士只好前往附近的山中寻找水源,幸运的是,附近有一处泉水。
战士们纷纷跑去,捧起泉水畅饮,消除口渴。
然而,天色渐暗,喝足水的战士回到营地,纷纷躺下休息。
第二天清晨,军号响起,所有战士迅速集合。
可是,当带队的首长清点人数时,却发现驻扎在耿湾镇外的300多名战士竟然一名不剩!
这是长征中从未出现过的状况,首长急忙命令通讯员去查看情况。
通讯员赶到后,看到战士们仍然和衣躺在地上。
他以为大家疲累过度,便喊道:“快起,部队要出发了!”
然而,喊了好几遍,却没有任何战士回应。
他急忙走到最近的战士身旁,用力摇晃并大声喊叫,但战士依然没有反应。
这时,他摸了摸战士的鼻息,发现已经没有呼吸了!
通讯员惊慌失措,继续检查其他战士,竟发现每一个战士都已经没有了呼吸。
通讯员急忙跑回报告,首长迅速带领保卫部人员前往查看。
经过检查,发现300多名战士无一幸免,全部牺牲。
然而奇怪的是,战士们的表情都很平静,现场也没有任何打斗的痕迹。
这一事件迅速报告到了毛主席那里,主席听闻后心痛不已,立即下令彻查此事。
保卫部的调查开始了,最初有人怀疑是敌军的夜袭,但由于营地分散且敌军距离较远,根本没有任何打斗痕迹。
也有人猜测是中毒事件,但由于红军已占领此地,敌军根本不可能投毒,疑点重重。
就在此时,红军主力急需向陕北进发,毛主席决定将300名战士的尸体就地掩埋,并继续撤离六盘山。
这一事件深深困扰了毛主席,他多次督促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甚至在建国后委托周恩来进行追查,但始终未能得出结果。
1987年,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
那一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决定将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推动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大农村经济建设力度。
在此背景下,宁夏的水资源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1989年,兰州军区驻宁夏的某部给水团来到了六盘山,进行水质勘探。
在勘察过程中,王学印与王森林两名水文地质工程师无意中听到一位老汉提到:“那些红军当年就在这口泉水上喝水,第二天就都牺牲了。”
这让王学印和王森林产生了疑问,他们怀疑泉水可能有问题,于是他们采集了泉水样本并送到实验室检测。
实验结果令人震惊——水中含有大量的钾离子。
钾离子在正常范围内对人体有益,但过量摄入则会引起头痛、肌无力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经过进一步的调查,王学印和王森林发现泉水中还含有氰气。
氰气与过量的钾离子反应,会生成极为致命的氰化钾。
发布于:天津市睿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