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今的中亚五国,俄罗斯化的痕迹在它们的民族构成中尤为显著。每个国家境内,俄罗斯族人口都在十万以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这种现象反映了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历史的变迁和政治格局的塑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现代的中亚地区相比,历史上这片土地的面貌大为不同。在文化特点上,中亚与我国新疆的相似度远超与俄罗斯的关系,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交织和历史背景。那么,是什么促使这一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如此局面呢?
一、中亚的重要性
展开剩余83%早在1648年,沙皇俄国便意识到中亚的战略重要性,尽管并非米哈伊洛维奇是首位看清这一点的沙皇。俄罗斯对中亚的扩张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意图——即通过控制中亚来实现其对印度的战略目标。沙俄统治者目睹了荷兰和英国通过印度获得的巨额财富,心生嫉妒。尽管俄罗斯缺乏理想的海港,难以直接通往印度,但他们却并未放弃,选择了开辟另一条陆路通道。
自16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就已着手对中亚进行系统研究。1620年,俄国设立布哈拉汗国的使节,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是欧洲中最接近印度的势力之一。中亚,曾是沙俄与印度之间的天然屏障,而沙俄在军事力量上的不足,长期未能直接对中亚展开全面攻势。直到18世纪,彼得大帝得知叶尔羌金矿的消息后,俄罗斯对中亚的兴趣和野心再度高涨。
沙俄的军事扩张始于1865年的塔什干战役。从此,俄军耗时二十年逐步将浩罕、布哈拉、希瓦三大汗国以及土库曼地区纳入其版图。彼得大帝时期,沙皇俄国便已开启对中亚的扩张计划,并亲自指挥了三次征讨,其中前两次主要集中在准噶尔汗国,但均未取得预期成果。
1717年,贝科维奇指挥的6500人沙俄远征军对希瓦汗国发起了进攻,尽管这是沙俄首次向现代中亚地区发起军事行动,却以惨败告终,远征军全军覆没。直到19世纪,沙俄对中亚的全面征服才最终完成。在此之前,沙俄已经在中亚进行了一百年的渗透和布局,成功控制了北部的哈萨克草原。当沙俄军队向塔什干发起进攻时,实际上这场中亚争夺战已接近尾声。
二、结束的开始
19世纪中叶,沙俄通过军事扩张,从清朝手中夺取了西北地区约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塔拉斯至齐姆肯特一带。与此同时,作为清朝藩属的浩罕汗国失去了宗主国的庇护,迅速成为沙俄觊觎的目标。
1865年春天,俄国沙皇的部队对浩罕汗国的塔什干展开了全面封锁,不仅切断了该城的外部联系,还封锁了水源。然而,浩罕汗国的增援力量不断涌入塔什干,支援守军。城内驻扎着两支关键力量:由萨迪克领导的哈萨克反俄武装,以及来自布哈拉的抗俄联军,总兵力超过三万人。
穆罕默德·萨利赫作为目击者回忆道,塔什干城内的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全力支持浩罕军队,送来了热食、油饼、冰镇果汁和酸甜水果,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毅力。尽管如此,塔什干的统治者仍由主张投降的贵族所主导。两个月的围城期间,由于装备落后,守军最终在投降派的策应下开城投降。
沙俄军队经过三天的激烈巷战后,成功攻破塔什干防线。占领塔什干后,沙俄并未立刻对浩罕汗国发动全面攻势,而是采取了战略上的调整。沙俄有意激化布哈拉与浩罕之间的矛盾,缓解自己在中亚的压力,避免一次性对整个地区发动全面战争。
1867年,沙俄在塔什干周边建立了土耳其斯坦总督区,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亚的统治基础。1868年,沙俄军队占领了古老的撒马尔罕,尽管布哈拉、浩罕等三大汗国曾结盟抗俄,却未能改变局势,依旧被俄军击败,最终相继沦陷。
1873年,沙俄军队实施四路并进战略,历时四个月彻底消灭了希瓦汗国,实现了对中亚三大汗国的完全控制。此时,沙俄的目光转向了希瓦汗国南部的土库曼地区,意图通过这一地区,完成中亚扩张的最后布局。
三、结束的结束
土库曼游牧地区的政治格局独具特色:希瓦汗国和布哈拉汗国分别管辖着部分区域,但这一地区保持着较为独立的自治状态,虽然名义上由两个政权分治,实际上却始终维持着统一性。这片土地位于阿富汗与波斯的交界,成为了中亚三大汗国流亡者的避难所。反俄势力纷纷在这里集结,形成了坚强的抵抗力量。
在1873年希瓦战役后,沙俄将目光投向了土库曼地区。自1875年起,哥萨克骑兵频繁侵扰土库曼部落,罗马金指挥的里海军区部队推进至波斯边境。为了抵御沙俄入侵,格奥克城堡成为土库曼部落防御的核心阵地,几经强化。
1876至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沙皇俄国将部分兵力从中亚调往印度,以施压英国。然而,随着柏林会议的召开,俄英关系得到缓解,俄军主力撤离。然而,罗马金依然按照既定计划推进,继续向土库曼地区发起攻势。
在罗马金军队行进至格奥克城堡时,遭遇了激烈的抵抗。土库曼部落与俄军展开了近战,导致俄军伤亡惨重。为了突破防线,沙俄采取了极端手段,通过挖掘地下通道引爆地雷,最终摧毁了格奥克城堡。战后,沙俄军队实施了屠城行动,几乎将城内的居民全部屠杀,无论男女老幼,遇难者超过八千人。
1880年,斯克别列夫被派往征服土库曼地区,提出不允许任何“人道主义”军官加入部队。在征战过程中,斯克别列夫以极端手段摧毁了当地的抵抗力量,最终实现了对阿哈尔绿洲的控制。尽管面临强烈的土库曼反抗,沙俄依旧推进其扩张进程,直到1887年与阿富汗签订边界协议,沙俄的中亚扩张宣告结束。
斯克别列夫临终时被问及是否悔恨屠杀了八千名土库曼人,他的回答冷酷而无情:“未能消灭八万人,才让我感到遗憾。”
这段历史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警示:当一国的扩张主义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交织时,往往不仅会带来战争和屠杀,也将深刻改变一个地区的命运和面貌。
发布于:天津市睿迎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